文/张英
解决校园问题,关键的是要起而行之,以实际的教育手段将问题解决好。
教育部日前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要求:小学阶段应引导学生识别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并会求助;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提高预防性侵害能力;高中应引导学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要求的细化可见,印发《指南》,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确保每一阶段的学生遭遇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校园里面的暴力行为,虽然属少数学校的零星个别现象,但它对学生身心构成伤害,且影响校园生态。由于一些学生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不懂得分辨何为暴力,或是遭受暴力后不懂得及时求助,导致暴力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止。有人曾呼吁针对校园暴力立法,但法律解决的只是事后问题,若能事前预防,无疑可事半功倍。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研究的数据表明: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而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求学阶段,所以预防校园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一个良好途径。
过去,校园问题一直都存在,而相关教育却不常有。而且,在以往的相关教育中,暴力、性侵防范、心理健康只是作为补充性知识存在,既没有常规化,也没有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也使得学校对相关的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只是应付式开展。不能不说这是是教育中的疏漏,从这一点来说,《指南》要求加强引导、辨别和求救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真正重视。另外,此次正式将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写进课程教材指南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这意味着曾经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忽视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源自于相应观念的不断更新,再辅之以可行的手段,让学生从身到心都能得到健康保障。
解决校园问题,关键的是要起而行之,以实际的教育手段将问题解决好。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也是给我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人口、人才基础,事不宜迟,各学校应在指南下扎实将各项工作做好,并取得好的效果。
责编:陈玮
来源:湖南教育电视台